当前位置:

老家堂市乡的港口

作者:马立明 编辑:贺晓青 2013-11-29 10:44:46
掌上渌口
—分享—

  《辞海》云:港,与江河湖泊相通的小河。

  港,在株洲境内,多矣。像市区内,就有小麦港、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霞湾港等;溯湘江而上,就有三门港、黄竹港、淦田港、龙船港、朱亭港、澎陂港等。

  港这种小河,在入江河湖泊的出口处一般都有个小街或小镇,每个街或镇上都有码头,并有渡口方便两岸民众过江(河)。老家堂市乡的两个港——龙船港和黄竹港,就有许多风物可圈可点。先说说龙船港。

  龙船港街,是紧邻湘江边上的一条小街。街不长,全是麻石铺就。后来,这些麻石全被撬去修龙船港水闸了。龙船港街不大但“五脏俱全”,什么百货店、日杂店、煤店、理发店、肉食店、缝纫店、瓷器店乃至铁铺、药铺、鞋铺等,应有尽有,每逢农历的五、十赶场,这里更是热闹非凡。

  龙船港,在当年陆路交通不便的时候,是当地人走南闯北的重要港口。那时,每天在这个码头过渡的人,少则几百,多则上千。株洲至王十万的客轮,来回多达四班,而在这个码头上、下客的人,特别的多。那时是木划子接客,有时一次要接好多船。

  龙船港上码头,有个“唐王嘴”,嘴上(其实是个小山包)有一民宅,房屋有七、八间,传说是当年唐王李世民避难至此而得名。

  龙船港下码头,有个包子岭,岭上原有座宝塔,故又称宝塔岭。岭的山腰间,有座庙,名曰“三神庙”。上世纪九十年代三神庙维修时,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不但出资,且用他那独具风格的小篆书写了一副门联:“三生万生,神佑九州”(李遐龄撰)。

  龙船港有过一段“辉煌”的年代。那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靠近龙船港不远的金华村有个堂市铁矿,这个矿里挖出的铁矿石,都要通过龙船港码头水运出去。那时龙船港街上住满了铁矿工人,龙船港周围十数里全是大大小小的炼铁高炉。我还记得,大的高炉呈方形,高数丈,很像电影里的炮楼。那时我家的墙上,还有一首描述当时情景的打油诗:“龙船港,真伟大;烟囱像森林,高炉遍地生。”

  清朝的龙船港又是个什么样子呢?清代诗人张文炳过龙船港时有诗云:“萧瑟来何处,孤篷傍戍楼。潭深鱼跃夜,山逼树号秋……”可见,张是秋日乘船至龙船港时,天色已晚,只好将船停靠在戍楼边,以待歇宿一晚明日再启程。“戍楼”就是哨楼,可见当年的龙船港还驻扎着军队!

  另据《株洲县文史资料》记载:1944年,党为发展华南抗日运动,配合在广东坚持抗日的东江纵队,决定派八路军三五九旅主力挺进华南,命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共3800人。该部进入我省的时间是1945年3月。主力部队在湘潭盐埠、花石一带休整后,于8月5日继续南征。后据王首道回忆:“为了摸清敌情,保证部队安全渡江,副司令员郭鹏亲自化装成农民,到小花石、龙船港一带侦察地形。夜雨蒙蒙,王震司令员下令要部队火速赶到龙船港渡口,分批上船。经过一夜摆渡,于8月8日凌晨全部胜利地东渡湘江,继往衡东方向前进。”参加这次摆渡任务的船民有文长生、文菊生、文雪生、吴满爷、文育生、傅四、文来爷、马四爷、江太春等。

  黄竹港,如今的株洲华新水泥厂就建在此处。

  黄竹港入湘江出口处,原有一座很气魄的建筑物——坎亨堂。据史料记载,这坎亨堂八字门朝向东南,屹立江岸,十分壮观。其堂占地约五亩,堂四周筑有围墙。堂分上下两厅,中有三口天井,一字排列,共有正、厢房十九间,另有杂屋数间,可容纳数十人食宿。内厅供奉有傩神爷和财神爷等塑像。

  坎亨堂前有块平地,旧时坪里筑有炮台,架有松木火炮,戒备森严。炮台右侧有入江码头,码头下便是著名的昭陵滩。据史料记载:坎亨堂建于1738年间,毁于1944年,延续了206年。

  1972年,本人曾参与黄竹港高排渠道建设,我和工友们,每天要到这个港口处的坎亨堂挑砂卵石。当时坎亨堂的残垣断壁、瓦砾成堆的惨相,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作者:马立明

编辑:贺晓青

阅读下一篇

返回渌口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