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马援家教家风越千年——摭谈马氏《诫兄子严、敦书》

作者:苏绍泉 编辑:贺晓青 2014-06-11 08:35:37
掌上渌口
—分享—

  题记:注重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这方面,我们的先人留下了许多好的思想和做法。在《三字经》、《增广贤文》以及《颜氏家训》等家教家风典籍中,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格言,至今仍不失其教育意义。

  ——摘自江泽民《领导干部要带头好的家风》

  家教家风上的开山之作

  脍炙人口的《三字经》里有些这样的名言警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着这几句,仿佛听见了古代私塾儿童们朗朗的读书声。即使那些一字不识的人也会背诵。古人家教家风教材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延绵。汉有司马光作《训俭示康》,编撰《家范》。尔后,历代有《改编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颜氏家训》、《增广贤文》、《朱柏庐治家格言》等百十个品种问世。成为“田夫教子、村姑里妇”的启蒙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五四”青年节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谈到人生价值观时,打了一个深入浅出的比喻:“人生就象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我以为汉将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算得历史上最早的一篇家教家风开山之作。前列《二十四史·后汉书》、后录民间读本《古文观止》,千百年来,中国人先后用篆、隶、楷等字符,让它在竹、木、皮、帛、纸和机器上,特立独行,远及异国他乡。一篇行文最短的家教家风教材,贯古今、越千年,实属罕见,乃开先古之河。

  《诫侄书》集民族家教之精华

  马援兄长马况英年大去,丢下孤儿寡母。马援服丧一年。自那时起,马援主动担负起教诲马严、马敦两侄的职责。他视侄儿如已出,早晚耳提面命,《诫侄书》乃南征交趾,马背寄语,《后汉书·马援列传》收录了这篇千古名文,寥寥228个字,一气呵成,全文如下: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如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迄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细嚼慢咽,可汲取家庭、社稷道德之原本原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

  一曰: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播弄是非,谣言惑众,讥议妄评安土息民的正法,是为“大恶”。

  二曰:“谦约节俭”,乃“修齐治平”之大德。

  三曰:“廉公有威”,诚实守信,乃吏治之大道。

  四曰:“谨敕慎行”,不信口开河,不胡作乱为,乃做人准则。

  五曰:“父母之戒”受用终身,切切“不忘之耳”。

  六曰:交朋结友,要分是非辨清浊,不妄纳轻薄之徒。

  七曰:作人做事,量力而行,宁可“刻鹄不成尚类鹜”,求其次;不可好高骛远, “画虎不成反类狗”,沦为“轻薄子”怡笑天下。

  八曰:家国一体,有国才有家。爱国匹夫有责,好男儿,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还。

  马援口述笔作,常常语惊四座, “刻鹄尚类鹜”,教人实事求是;用“画虎类狗”教人守本分,去私欲;用“井底之蛙”批评眼光短浅、视野狭小;用“马革裹尸”鼓励戍边将士。毛泽东当年朝战丧子,悲痛之余,狂草走笔:“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既是心释父爱,又是对万千志愿军英灵的慰藉。高山流水有知音,知音就是三军统帅毛泽东!

  锦句、警句、金句用多了,就变成了“成语”。目前,中央电视台正以比赛方式现场直播“中国成语大会”。专本硕博同台博弈,复盖一万三千个词条。成语蕴含音韵美、语言美、传统美,一个成语一个故事,挂在亿万人的舌尖上,写在亿万人的脸庞上,这是国人之美,世界之最。如果科学允许,二千零三十岁的儒将马援,一定会受邀到会观摩指导!

  马援家风诚服了三代皇帝

  建武24年(公元48年)马援受命南下平武陵之乱,因瘴疠殁于壶头山下。宫中以附马梁松、大臣马武为首的权贵集团,速即组成东汉版第一家“造谣公司”,奏本报一箭私仇。诬马援建武20年平南国交趾之乱,从战区搜刮珍珠、犀角等宝物,回运京都藏于密室,欺君负国,发战争财云云。光武帝刘秀受蒙蔽,偏信姑爷,妄断马援晚节不保,下旨废除马援侯爵,查办马援前罪。“造谣公司”得分,一比0取胜。以“廉公威”著称的马府,顿失昔日荣光,名声一落千丈。马援灵柩到京之日,马夫人慑于舆论,不敢发丧。马严、马敦鸡鸣三遍,夜至五更,灵前吞泪,长跪不起,暗下决心,为恩叔雪洗奇耻大辱,还马府清白。

  马严等不愧为恩叔教出来的真男子汉,一日偕老婶子马夫人,以草绳缚身,以“上朝请罪”为号,手提粒大如珠的薏米,直奔大殿求见光武帝刘秀,当面陈述家藏的是药食两用的农产薏米,并非外界所传的珍珠!战区交趾、九真、目南、合浦四郡,的确盛产明玑、翠羽、犀角、象牙、玳瑁、麝香、美木等珍品,然而马援不曾带半点北归。廉公生威,全军将士亦无人敢夹带私藏军中禁品。马严先后六次陈情,语出哀切,而又言之凿凿。有一次拿出马援交趾寄语,一板一眼在光武帝面前背诵。文如其人,光武帝听后陷入沉思:王莽篡政那些年头,天下大乱,皇帝林立,君臣双向选择。马援奔秀而来,忠心耿耿,戎马一生。北塞戍边,南息内乱,战功赫赫,63岁上竟不顾垂垂老矣,跃马征战武陵,殁于疆场……此刻,光武帝的心动了,否定马援一生,搞得他身败名裂,错了!他坐不住了,立即从大内拿出附马奏疏交给马严过目,真相大白,马严跪下三呼冤、冤、冤哪!

  次日,山中隐士朱勃出来奏本抱不平:“大将在外,一旦有人说他的坏话,君主就很容易记住他的小过,而忘了他的大功。”“马援为朝廷出力廿有年,赏遍了北塞冰天雪地、南国暴热瘴气的滋味,末了,为国丧了命,他得到了什么?爵位没了、名誉毁了。人死不能自清,活人不敢为他洗雪伸冤,这怎么不叫我痛心!”

  马严的陈情、朱勃的奏本,打动了光武帝刘秀,认识了马援确系蒙不白之冤。下旨一准马案“从宽发落”,撤销调查,二准马援遗骨迁回宗族坟场厚葬。冤案平反,附马失宠。

  时至永平元年(公元59年),明帝刘庄继位,他娶马援小女为妻,并立为皇后,看中正是马府的家教严、家风正、道德高尚。刘庄为表彰前朝功臣,下令于云台设立功臣画像廻廊,刘庄避嫌,未将战功赫赫的泰山陈列其中,这个避嫌故事倒反成了千古口碑。

  历史又走过20年,建初元年(公元78年)东汉第三代皇帝刘炟即位,首开圣旨追谥马援为忠诚侯,彻底匡正历史错误,为马援逝世30周年敬奉了一份最好的祭品。

  “最大公约数”里有马援道德精神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与践行的集中表达。集时代精神、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世界文明成果于一炉,炼就的判断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习近平同志用“最大公约数”表达其社会认可度和群众基础。爱国、公正、法治、诚信、公廉、节俭是马援的一生精神追求。他的价值观念,在二千年后的价值链条中,带着与时俱进的微笑,在向今人频频招手。共产党人在反“四风”,抓吏治,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马援精神从不会缺席。当网上出现现代版造谣公司,视造谣惑众为“大恶”的马援精神,立即使大V秦火火、薛蛮子之流,陷入千夫指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国人自古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体系,保证了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绵不断。今天又成为炎黄子孙,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早日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支撑。

  本文作者近日重游县城渌口伏波公园马援将军庙,有感而发。马援平交趾乱,回师洛阳途中,曾屯兵渌口,后人为此建庙以纪念将军。

作者:苏绍泉

编辑:贺晓青

阅读下一篇

返回渌口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