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日报》:株洲县:“农综开发”描绘新农村美丽画卷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李超 杨文 编辑:贺晓青 2014-07-01 16:18:09
掌上渌口
—分享—

  

 

  田间宽阔的机耕路。

  仲夏时节,行走在渌湘大地,处处一派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象:水渠纵横交错,果园规模成片;在一畦畦青翠的蔬菜地里,村民们正采摘着辣椒、豆角、丝瓜……

  株洲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理念引导下,该县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坚持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引导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近3年,该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田6.3万亩,完成水稻、油茶、种养殖等产业化项目8个,争取项目资金534万元;14个乡镇完成土地治理29.26万亩,完成投资2.13亿元。去年,该县被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评为土地治项目“优质工程开发县”,农开办被县委、政府授予“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主渠、子渠、支渠加起来超过8公里,可覆盖全村90%以上的农田。”6月6日,在仙井乡陈家山村,村支书李启甜看着新渠里哗哗流淌的渠水,忍不住向记者夸赞道。

  去年8月,株洲县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陈家山村的渠道年久失修,水库水引不下来,部分农户水稻绝收。同年10月,该县启动“仙井乡鸿仙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工程涉及梅仙、油圳、关王、雷家桥等9个村共1.1万亩农田,投资达1494万元,陈家山村因此受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措施,按照“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原则施行。2012年,株洲县首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南阳桥乡早禾冲灌溉区启动,该项目总投资1362万元,其中群众自筹167万元。

  “灌溉区涉及8个村共1万亩农田,建了24公里水渠,还有机耕路、水源涵养林等农业配套设施,变化相当大!”行走在灌区的道路上,南阳桥乡农村办主任毛伟湘兴奋地说。为最大限度地防止水道渗漏、堵塞,工程全部采用浆砌片石或砼现浇的技术进行加固;泄灌闸口设计了生物通道、取水码头、机耕桥、自动翻板闸门等设施,这样一来,无论是干旱还是雨涝,灌溉区都可以通过泄灌闸口进行水量调节,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般要求土地平整,生态良好,集中连片在5000亩以上。”株洲县农综办副主任刘明星介绍,目前,该县已完成2个高标准农田建设2.1万亩,建设排灌水渠51公里,修建机耕路8公里,造林1200亩,科技培训3600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0万公斤,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达360万元。

  今年,该县正着手建设砖桥乡太田云9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根据规划,2015年至2020年,该县将依次在洲坪、平山、龙潭、龙凤、堂市、淦田等乡镇建设6个高标准农田项目。

  建设高标准农田2.1万亩,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改造中低产田29.26万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如今,走在株洲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项目区内,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宜人景象。梯田上,各种农作物生长茂盛,渠水长流;山坡上,油茶林、蔬菜园遍布,瓜果飘香。在田间山头,机耕路、防护林、蓄水池、桥涵、塘坝等农业综合设施星罗棋布,蔚为壮观。这些,主要得益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实施。

  “去年大旱,全村千多亩水田不仅没受灾,还获得大丰收!”在仙井乡黄霞村,村主任李升灿由衷地感慨。2012年,黄霞村被纳入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村上水库被重新清淤、加固,原来干涸的水库变得水源充足。同时,新修、改造了累计8公里长的大小水渠,460多户村民再也不用担心干旱天气了。

  相较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可依据不同的地形与土壤结构进行改造,在相对小的区域内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株洲县丘陵地带较多,因此,中低产田改造较为广泛。在渌口镇松西子社区,30公里长的水渠纵横穿过千亩种植园、千亩蔬菜园,田间机耕路四通八达,防护林排排成荫,成为该县中低产田改造综合治理的一个典范。

  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土地综合治理项目以来,株洲县在14个乡镇完成低产田改造29.2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2.1万亩,项目区新增生产能力4251万公斤,农民年平均增收310元。近3年来,该县在4.7万亩治理项目基地上流转土地达6200亩,发展农民合作社8个,其中规模种植面积达4000亩;发展种养大户5个,其中规模种植面积5200亩,推动了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围绕主导产业争资金,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株洲县是国家粮食生产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省油茶重点县、蔬菜重点基地县,农、林资源相当丰富。近年来,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围绕“粮油基础产业、优势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建设产业化经营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据该县农综办副主任张平介绍,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扶持对象为符合农业综合开发立项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涉及内容为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建设。

  湖南森龙林业开发公司是该县引进的一家油茶生产龙头企业,计划发展油茶面积11.5万亩,涉及5个乡镇62个村。去年,该公司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在洲坪乡大观村建设了500亩“华硕”牌油茶新品种试验基地。今年,该县农综办为该项目争取了140万元财政补贴资金,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40万元。

  除此之外,今年株洲县还争取了渌口昱铖260亩葡萄种植园、龙凤天台寺合作社5万羽生态土鸡养殖基地、渌口1500吨优质稻种子加工等3个财政补贴项目,共向中央、省、市争取产业化项目资金210万元。2012年以来,该县已成功向上争取了8个产业化项目,包括太湖乡果田村1300吨优质稻繁育基地改建、古岳峰400亩种植基地改建等,共争取财政补贴资金534万元。

  据了解,一般产业化项目包括财政补助项目和贷款贴息项目,一般产业化项目资金80%以上用于扶持财政补助项目,20%以下用于扶持贷款贴息项目。去年,该县农综办为“湘渌米业”2万吨粮食收购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争取资金58万,有效带动了粮食增产增收。

  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建民心工程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一项战略措施。近年来,株洲县将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村奔小康的示范工程和实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农业综合开发成了“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近年来,株洲县农业综合开发办连续被市财政评为先进单位,2013年被省农开办评为全省19个土地治理项目“优质工程开发县”之一。株洲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之所以成效显著,主要源于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和精细管理。

  科学规划,建立项目库。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规模建设、注重效益的原则,该县将现有效益好、有市场、符合政策扶持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和开发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效益明显的土地治理项目纳入5年规划和县级项目库,从中选优争取国家、省、市级立项。

  规范操作,严抓工程质量。该县执行招标竞争机制,通过公开、公正、公平招标,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严格工程监管,聘请专业质监人员现场监督,进行技术指导;严把材料进出关,对主要建筑材料实行备案制,做到有据可查,有源可溯;实行评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村干部到现场进行现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实行资金封闭式运行。该县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三专制度,严格执行规范的县级报账制,从资金预付到工程结算,完全按程序操作。

  通过以上措施,该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农业经营收益和农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特征、资源现状、农业产业布局等情况,请求上级部门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以满足我县不同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的实际需求。”株洲县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晏品兼表示,今后,株洲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将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扣“两型建设”主题,消灭治理盲区,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农村服务。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李超 杨文

编辑:贺晓青

阅读下一篇

返回渌口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