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过半百时,他在破败的小学里重建敬老院;为让数十名老人“吃好”,他种蔬菜、喂鸡鸭。62岁的孙友余说,他想趁身体吃得消时,多为老人做点什么。
怀揣3000元,重建敬老院
皮肤黝黑,两鬓斑白。初见孙友余,62岁的他比同龄人显得苍老不少。
孙友余是株洲县南洲镇早禾冲村的党支部书记,他还有个身份——“南阳桥乡敬老院”院长。
“以前我们这里也办过敬老院,因管理不善,老人都散了。”孙友余说,为了让五保老人有个温暖的“家”,2006年,他在破旧萧条的早禾冲小学重建敬老院。
一栋陈旧的两层砖混房,两张破桌椅,一台18寸旧电视机、一间猪栏、几块长满杂草的菜地,怀揣着仅有的3000元启动资金,孙友余办起了敬老院。
让老人“吃好”,让老人过得快乐
敬老院目前住了48名老人,46人是五保老人。“这些五保老人每月只有400多元国家补贴,平均下来,每人每天可支配的生活费仅十几元。”孙友余说。
如何用有限的资金保证老人的生活水平?建院起,孙友余宇就定下了一个“五自”方针:蔬菜自种、生猪自喂、吃鱼自养、吃蛋自产、水果自供。
“我们将荒地开垦成菜地,在鱼塘中养鱼和鸭,还喂了几十头猪。”不论寒暑,孙友余总是带头在田间地头工作。在他的影响下,一些身体健朗的老人也主动加入到这支劳动队伍中。
“老人们既锻炼了身体,还能每天吃到自己种养的鱼、肉、蔬菜鸡蛋、鱼、肉,真是一举两得。”提及这一“创举”,孙友余颇感得意。
智障老人走失,他带人寻找5天
与家相隔不到一公里,孙友余却几乎天天“泡”在了敬老院。他说,“照顾这些老人,容不得一点疏忽。”
5年前的一天,70多岁的曹大爷说是去亲戚家串门,可直到吃晚饭都不见人影,孙友余的心立马悬了起来,“他有些智障,如果走失了会很危险。”
他当即组织人员外出寻找。贴寻人广告、向沿路村民打听……5天5夜,他几乎没合眼,周边8个乡镇都被找遍。直到第5天,老人终于在醴陵106国道附近被找到。
去年8月的一天,孙友余起床后突然发现自己眼前一片漆黑,医生诊断为视网膜脱落。在长沙动了两次手术,前后花了5万多元。亲朋好友劝他离开敬老院,但他不言放弃。
“我现在身体还能吃得消,只想再为老人们做些什么。”孙友余坚定地说。
编辑:贺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