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渌口区根据省市要求选派新一批优秀老师到区内边远乡村中小学支教。在育红小学从教近30年的小学语文中级教师汤晓雯主动申请下乡支教,开始了她为期两年的农村边远地区支教征程。
2019年9月1日,汤晓雯满怀期待地乘车去到渌口区最偏远的乡镇——朱亭镇,40多公里车程一路颠簸,让她对支教学校文昌小学也充满好奇。文昌小学三面环山,出行非常不便,再加上汤晓雯患有肾结石不能喝学校的碱性水,要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打泉水喝……一到学校,环境的不适应就给汤晓雯出了难题。而她深知此行的目的,即便有困难也要努力克服。
育红小学语文中级教师 汤晓雯:“除了克服环境问题外,一直以来,我在育红小学都是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没有中途接过班级。一下子,我觉得压力特别大,那一晚,整整一晚,我睡不着。”
经过一夜思想斗争,第二天一早,汤晓雯怀着紧张与期待的心情走进了六年级教室。孩子们在安静地等待,20双好奇和探寻的眼睛齐刷刷地看着她。通过一节课时间的接触,她发现班上有些孩子的基础知识十分薄弱,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有的孩子不敢大声说话,有的孩子不会写拼音,有的孩子讲话乡音很重,甚至还有的孩子上课睡大觉……这让从教多年的汤晓雯难以接受。
育红小学语文中级教师 汤晓雯:“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用积极引导和热情鼓励等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摸透了班里的情况后,根据学生的水平层次,汤晓雯在课上会设计难度不一的问题,力争让被提问的学生都能答得出来,增加成就感;对于难以全篇背诵的课文,她会让学生们分段记忆,然后采取接力背诵的形式,每人背一句,像玩游戏通关一样,两三轮下来,学生既有参与感,也加深了每个人的记忆。
育红小学语文中级教师 汤晓雯:“语文课的积累很重要,我每天会分配学生们积累两句需要掌握的诗句和一首完整的诗词,并开展诗歌朗诵,鼓励学生们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她还通过制定一套严格的班规班纪,对学生的表现量化评估,开展一周一评比、一月一总结,使孩子们及时改掉了许多不良习惯,变得有纪律。同时,利用假期购买了一些本子、笔等文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班级成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育红小学语文中级教师 汤晓雯:“最终,一个整体素质普遍较差,学风懒散、成绩偏低、纪律涣散的班级成了学校领导号召学习的班级,在小学毕业统考中荣获全区第二的班级。”
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汤晓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她私下从家里带来了60多本书籍放在教室,让学生有时间就看,并组织学生阅读交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知识储备量。
文昌小学学生 曾文慧 :“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课外书籍,帮助我们拓宽了视野,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在文昌小学支教期间,汤晓雯深深懂得,不但要搞好自己的教学,还要当好使者,加强城乡教育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为朱亭镇教育事业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一堂堂示范课,一次次“传帮带”,汤晓雯都将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带班技巧传给了青年教师。
文昌小学老师 张岸静:“汤晓雯老师讲课非常有趣,课外知识点多,课件设计也非常好,给我们年轻老师在讲课、教育学生上启发很大。”
支教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农村学生的心灵之河。到农村边远地区支教 ,既是对自己的锻炼,也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社会责任。汤晓雯用两年的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
育红小学语文中级教师 汤晓雯:“每个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不同的花有不同的颜色,我们要用爱与智慧耐心等待每朵花的盛开。相信只要耐心等待,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绽放最美的一面。”
来源: 掌上渌口
作者:刘旺
编辑:殷志敏
本文为渌口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zzlknews.cn/content/2021/09/09/10126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