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株洲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毛泽东等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光辉的足迹,杨得志将军正是红色株洲孕育的一位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留下赫赫功勋的革命先驱。
从南阳桥走出的革命少年
1911年1月3日,杨得志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南阳桥乡(今属株洲县)三望冲一个穷苦的雇农家庭,11岁就失去了母亲,他只好到地主家去放牛,14岁他为生活所迫去江西安源煤矿挑煤。1928年1月,杨得志在湖南郴县修路时参加了湘南起义,投奔了朱德、陈毅领导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同年10月,杨得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为之奋斗终生的革命道路。
在横戈马上数十年的生涯里,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杨得志将军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用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和严于律己、光明磊落的优良品质与高尚品格,在人民心中竖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回故乡拜望父辈
新中国成立后,杨将军一直魂牵梦萦着生他养育他的故乡,惦念着故乡的父老乡亲。1950年1月,时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员的杨得志偕夫人申戈军及女儿华荣、柏华,从西安回到故乡拜望父辈,看望唯一健在的胞姐杨桂泗和父老乡亲们,并同家乡人民一块儿度过了一个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从一系列地展览图片里,有一幅杨得志将军在故乡一往情深地拉着乡亲们的手嘘寒问暖的图片,将军心怀故乡的悠悠深情由此可见一斑。
乡亲们探望将军
1975年春,乡亲们去看望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将军时,杨将军得知是家乡来客人了,便亲自在家门口迎接他们,还对身边的警卫员说:“今天来的客人是我老家的乡亲们,今天下午例外,会客不受时间限制。”将军一边乐呵呵地给家乡客人倒茶,一边招呼着客人坐沙发上,他自己则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接着,将军关心地询问了家乡的建设情况,从修路到绿化,从生产到生活,从粮食收入到社员分工,从农村教育到医疗卫生等等,都细细地问了一个遍。
当将军看到客人们送上的家乡特产——腊狗肉时,一贯作风艰苦朴素的杨得志又特地吩咐工作人员:“家里留一点就行了,其余的全部分给其他同志尝尝,大家有福同享。”待到用餐时,杨得志将军还特地把子女们都叫回来,同家乡的客人共进晚餐。席间,杨得志对还没有回过家乡的孩子们说:“他们几位是我家乡的亲人。你们要记住,湖南株洲县南阳桥乡,是你们的家乡。你们参加工作,履历表上的籍贯填的就是那个地方。”
死后骨灰回到家乡
1986年10月17日,杨得志在他的办公室会见了来自株洲的党史工作人员,待他戴上老花眼镜认真细致地审阅了他的兄长杨海堂的革命事迹资料后,将军又与党史工作者进行了亲切的交谈,询问了株洲的党史建设情况。当看到乡亲们拿出他父母亲合葬的墓碑的照片时,杨得志将军眼里顿时噙满了泪水,他深情地说:“我要告诉我老伴和儿女,我死后,把骨灰撒到我父母坟地的那块山头上去,我儿子还不知道家乡在什么地方,那时带着骨灰去问吧。”
交谈结束后,看到家乡来的客人们要走了,杨得志将军紧紧握住客人的手说:“你们回去后,请代我向株洲的党政领导问好,向株洲的人民问好!欢迎乡亲们常来做客!”
故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1994年10月25日,杨得志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消息传来,不少乡亲们悲痛地哭了。是啊,他一辈子心里装着故乡人民,故乡人民哪能忘记他。念念不忘家乡情的将军,心里头最难解是他的故土情结,哪怕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正如一位曾去看望过将军的退休教师所说:“杨得志将军无论革命在哪里,战斗在哪里,工作在哪里,他都把家乡带到了那里。
他的革命精神,他的崇高品德,他的丰功伟绩,他的对家乡人民的深切关怀,家乡人民都会永远铭刻在心里。”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刘渌
编辑:贺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