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日报》:“赤脚医生”,山路奔波45年——从1970年开始,姜元英就在株洲县砖桥乡铁砂村及周边走村串户,为村民们看病送药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黎世伟 唐红宇 唐加强 谢俊 编辑:贺晓青 2014-09-02 08:24:53
掌上渌口
—分享—

  株洲县砖桥乡铁砂村通往太湖乡水库村的是一条羊肠小道,山路崎岖,有的地方悬岩峭壁,路人望而生畏。险要处,胆小的人瞄一眼就双脚发软。

  8月26日,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这条小路上,一位65岁、满头白发的妇女,身背红十字药箱、弓腰埋头向上攀爬。这里平均坡度30多度,最陡的60多度。雨后的山路特别滑,她小心前行,前胸几乎贴着陡坡,每攀爬一步,都呼一口粗重的气。用时一个多小时,她爬上这段6公里多长的山路时,早已汗湿全身、气喘吁吁。

  一个人、一只药箱,45年多来,姜元英经常在这里爬上爬下,为当地村民看病、检查身体,不知疲倦地奔波,她被乡亲们称为“救难菩萨”。从青春少女到头发霜染,转眼近半个世纪过去,她仍然每天身背药箱到处奔走。

  砖桥乡卫生院院长刘建红给她粗略算了一下,近半个世纪来,姜元英用那双“铁脚板”丈量方圆百里的土地,共走村串户4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

  面对乡亲们挽留,准备做新娘的她决定“不嫁了”

  1970年秋,砖桥乡铁砂村爆出一条“八卦”新闻:即将领取结婚证的姜元英,突然决定“不嫁了”。

  姜元英,土生土长的铁砂村姑娘。据乡亲们说,元英从小就对山里的那些草草根根感兴趣,遇见药书总是千方百计买下来,认真阅读,直至把书翻烂。

  1969年,时年20岁、初中毕业的姜元英,由于喜欢医术、责任心强,先后被安排到县、乡卫生院学习医疗基础知识。次年,她开始背起药箱,当起了赤脚医生,负责铁砂、诸前两村的日常医疗救护。这一干就是45年。

  说是负责两个村,周边村以及太湖、平山、黄龙等乡镇的乡亲们有个三病两痛,也喜欢找她。她成了这一带的“红人”。

  这年,她与现在的爱人陈广明——太湖乡一位农民相爱了。姜元英心眼好,人又漂亮,能娶上她这个四里八乡闻名的好姑娘,陈广明成天像掉进蜜罐里。

  一年后,她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找她的乡亲们一拨接一拨:“你如果嫁了,这一带就没有行医的了,丢下我们咋办呀?”看到乡亲们眼巴巴的眼神,她心碎了。那一刻,她作出一个重要决定——不嫁了。

  她找到陈广明,把话挑明:“你要是真心想跟我结婚,就得倒插门,否则我俩就断了。”

  听到这话,陈广明愣在那里足有几分钟:“元英,你开什么玩笑,我们都准备去打结婚证了,哪能说不嫁就不嫁了呢?”

  “好男不上门”,在当地,上门女婿不光彩,陈广明的家人也反对。这对恋人的感情经受严峻考验。僵持几个月后,深爱着姜元英的陈广明最终“妥协”。

  消息传开,当地的乡亲们都竖起拇指:“元英这孩子有感情,是我们铁砂村的好女儿!”

  奔走4万多公里,练就“铁脚板”

  “救人如救火”,作为一名医生,过去一个口信,如今一个电话,不论远近、早晚还是寒暑,她背起药箱就走。

  遇上急病的,她一路“打飞脚”,跑得上气不接下气。45年来,她几乎每天都要来回走上数十里山路,为村民们看病、送医送药。为此,她的药箱里,平时总备好一些救急药,确保快速反应。

  她的双脚底起了一层老茧,像厚厚的鞋底。这一带地无三尺平,村民居住分散。这些年来,虽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下村入户大多仍靠双脚。长期在山路上奔走,她练就一双“飞毛腿”,无论多难走的山路,“蹬、蹬、蹬”像一阵风,男人都撵不上。

  乡村医生很辛苦,除担负日常诊疗外,还要协助相关部门完成大量的公共卫生工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儿童出生率高,各种传染病多,从儿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到传染病、地方病防治等,她每天跑完这里跑那里,没个闲。然而就在10多年前,没有编制的她,连工资都没有。

  去年6月起,该县启动“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她与村民们都签订了服务合同,村民们一个电话,她随叫随到。她成为了村民们的“家庭医生”。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她得同时扮演两个身份——医生和农民。经常她正在地里忙乎,村民们一声喊,她再忙再累,总是把手头的事一丢,立马赶去。她说:“人命关天,迟误不得呀!”

  40多年来,她跑遍了这一带的山山水水、家家户户,并为铁砂、诸前两村的3000多人逐一建立了健康档案。这一带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她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哪家几个小孩,她烂熟于心。

  她每年为此奔走近1000公里,45年来步行4.1万公里,出诊2.3万多次。

  她因左脚和腰椎骨质增生,行走不便。发作时,每走一步就都钻心地疼。在人前,她却装着没事人一般。

  三天两晚没合眼,夜归时路旁“呼呼”睡着了

  乡村医生,每天奔走在山野乡间,其艰辛、危险自不必说。

  一天深夜,她独自前往淦田镇,为一名急性腹疼的患者看病。突然,路旁蹿出一只大野猪,张口就咬,她滚到路下,躲过一劫。她的衣服破了,鞋掉了,眼和半边脸肿得没形,却一直死攥着那只药箱。事后,感到后怕的她才大哭了一场。

  山路蛇多。一天晚上,她在太田村帮人看完病已是深夜。路上,她突感右脚绊到一根冰凉的“带子”,她用手电筒一照:“妈呀,银环蛇!”好险!在这荒无人烟之地,要是被毒蛇咬到,这辈子就算“交代”了。

  铁砂村通往太湖乡水库村的几公里小路非常险峻,一个失足、一脚踏空,就会拥抱死神。

  这一带就她一个乡村医生,她常忙得后脚打前脚跟。有一次,她看完几个病人,已连续三天两晚没合眼了。夜归路上,她实在撑不住了,倒在山路旁“呼呼”大睡,把一对夜行的夫妇吓得半死。

  下雪天出诊不方便,摔跤是常事。一次,她在去平山乡出诊,在一个山坳往下走时,突然“哧溜”一声从陡峭的山上下滑20多米,差点滑进深沟里。这次,她做了几天噩梦。

  铁砂村妇女主任谢玉兰说,姜元英比男人的胆子还大。西山上有个乱坟岗,一到晚上,大男人都不敢独行,她却经常独来独往。当地村民们说,走多了夜路,她练出一身“胆气”,再恐怖的山路,不论多晚,带着一只手电,她照样独行。有的村民说,她救死扶伤,成了这里活的“活菩萨”,山精鬼怪都绕着她走。

  儿女劝她“退休”,她说乡亲们病了咋办?

  姜元英懂一些民间草药知识,村民们有个感冒伤痛的,她自己跑到山上找些草药治疗,从不收钱。她说:“草药山上多的是,大家乡里乡亲的,还收么子钱咯。”

  过去,赤脚医生没有工资,全靠赚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诊费维持生计,如今每月也仅1000多元。即便这样,她仍一直不离不弃,让“小病不出村”、“医生随时在你身边”在这里成为现实。

  在乡下走得多,方圆一带男女老少没一个不认得她。乡亲们对她很尊敬,每到一地,都把她当亲人,亲热地喊她“姜大姐”、“姜大夫”,留她吃饭。

  聊起姜元英,县卫生局局长齐满珍竟两眼湿润起来:“姜元英是我见过工作最认真、最负责的一个。群众对她反映非常好,辖区内的12项公共卫生服务,每年在全县都是最好的,她是我这辈子最敬佩的人!”

  姜元英有两个儿子,经济条件都不错。儿子和媳妇都劝她:“妈,干乡村医生一年到头没几个钱,还累得死,您年纪这么大了,就不要这么劳累了。”可她并不领情:“我要是为了赚钱,还干这个?现在这一带就我一个乡村医生,我要是撂挑子,乡亲们病了咋办?”她说打算干到走不动了再“退休”。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黎世伟 唐红宇 唐加强 谢俊

编辑:贺晓青

阅读下一篇

返回渌口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