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渌口这座小县城工作和生活了十余年,家也安在了这里,我便自称是渌口人。
我不喜交际,拙于应酬,很适宜在渌口这样的小城生活。这里山水包容,生活节奏舒缓,而且我热爱人文地理,衷情民俗风物,而渌口恰恰能满足我这点小小的兴趣。
老街仍老 繁华褪尽接龙桥
人们常说“湘潭十八总”,其实只有九至十八总(集市)在湘潭,而一至八总却是在渌口。盖因明朝以前,渌口曾属湘潭县管辖。渌口一总大约在接龙桥一带,二总在伏波岭附近,沿渌江依次而下,直至关口,是为八总。
甲午冬日,天朗气清,我骑一辆自行车,沿着渌口老街慢慢前行,徜徉在午后温暖的阳光里,一面欣赏渌江边美丽的田园风光,一面细细探寻渌口古镇的昔日沧桑。
出发点在半边街,位于渌江之滨。这里原是一条麻石,街上有商铺、染铺等,现在却不见痕迹,只余下一个地名供人回想。从半边街走到老街不久,便见到一处叫“福昌和斋”的老房子。说是老房子,其实应是些许年前仿旧时原貌做了新的装修。门框石制,两扇门却是铁制的,斋号在门楣之上,黑底白字,字体中和淳厚,内藏风骨,真是好字,可惜没有题款,应是前人从更古老的房子里拓印下来的。斋号四围嵌以深红色边框,边框内又有花草蝴蝶之类的花纹加以缀饰。斋号之上有青瓦搭檐,檐下置木质白底漆画,画的是双龙戏珠,两条金龙祥云环绕,栩栩如生。向附近邻居打听,他们说这个“福昌和斋”原是卖副食品的。
从福昌和斋过去,是接龙桥码头。沿着麻石码头拾阶而下,到江畔去看接龙桥。桥在老街的路面之下,呈拱形,石拱之下用方砖填充,并无流水的痕迹。老街之上是白螺山,据说曾在山上挖出过白螺来,若真是如此,那渌口在远古时候应是一片汪洋了。路面之下,石拱之上,横向置一石碑,上书“接龙桥”三字,皆是正体楷书,写得端庄平和,也不见题款。当地一位老娭毑说,原来接龙桥车水马龙,每天可见码头上不停地装船、卸货,一派繁忙景象,街面上商铺林立,各类商品应有尽有。曾经的接龙桥码头,见证了那个时代渌口古镇的商业繁华,也见证了渌江航运的发展。
临走时,老娭毑还向我说了一段此地的民谚:“无店一条街,半边街;无水一座桥,接龙桥;无山一座岭,伏波岭;无僧一座庙,李公庙;无燕一个窝,燕窝里;无水一口塘,洗脚塘。”
古舍飘摇 根底犹在忆美好
辞别老娭毑,再往前走就到了伏波岭。今天的伏波岭,已经成了一座公园。这里古木森森,环境清幽,立在高处看,渌江正从脚下流过。伏波岭得名于汉将马援,后人对其崇敬有加,因此建伏波庙加以供奉。后来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又在此考察湖南农民运动,伏波岭又闻名于党史了。
过伏波岭,至育红小学后门,再往前走二三里,店铺渐少,多是砖瓦房,还有装修时髦的新房子。右边一溜新老房舍之间,夹杂着一栋特别古老的房子,墙体斑斑驳驳,砖头多已裸露在外,右侧窗户边的方砖已经塌陷进去,其上和屋顶生着灌木丛。整栋房子仿佛风雨飘摇,就要倒塌下来,但却又不甘倒下,仍顽强地挺立于此,仿佛用一种睥睨的眼神打量着周围,似乎在嘲笑它们的浅陋和毫无根底。我将这房子拍了发在微信上,一位曾经的同事见了,说她家外婆以前就住在这老房子对面,小时常在这里玩耍。看这照片,听她说起那儿时记忆,我仿佛也穿过午后温暖的阳光,听见了自遥远而来的孩子们追逐的欢笑声,看见了绿影婆娑的树下游戏的身影,还有大人们关爱的呼喊声,旁边商铺里老板和蔼而平静的眼神。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融洽、温馨而美好。
再往前走,视野更加开阔起来,终于到了关口,正在渌口往湘江的入口处,也是八总所在地。一路的集市到这儿便是终点了,昨日的灿烂与辉煌也在这里落下了帷幕。立在江畔,向远处眺望,在建的湘江七桥依稀可见,湘江两岸风光一览无余。我进了旁边的关圣殿。此庙虽小,却历史久远,关圣殿门前左右书一联:“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进庙后,又有四位中年男士亦进得庙来,庙内便显得有些拥挤了。四人虔诚地跪拜,上香许愿。庙门洞开,此时无人管理,四人便各自将香火钱投入左边墙上的罐筒里。
出了庙门,我在想,这条弯弯仄仄的老街,若干年后,你是否还能承载古镇渌口的风雨沧桑?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李栗山
编辑:贺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