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汪家井逃出的朱亭人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肖又铮 编辑:贺晓青 2015-08-31 11:30:36
掌上渌口
—分享—

  1944年5月下旬,日本强盗如疯狂野兽,窜进株洲县朱亭镇。一天,10多个日本兵手持火把,肩扛煤油,在正街和港街一带,数处放火,大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繁华街道,尽成瓦砾……

  这天清晨,穿着蓝士林布单衣的伍谷生,在正街东头汪家井挑水。而汪家井是唐代天宝年间(公元780年左右)开凿的水井。此井水源深远,一直是朱亭人饮用水之宝地。此刻,他刚从井里提上一桶水,就看到两个日本鬼子,端着枪,凶神恶煞地朝汪家井走来。伍谷生想着自己势单力薄,连忙丢下两个旧木水桶和竹扁担,飞快地跑了200米回到家里,来不及与邻居说什么,父母和弟弟早已逃到50里远的龙潭山冲。原指望留下他看看家。这时为掩人耳目,他在上身套上一件白衬衣,悄悄地从后门机智地溜走,往外逃去……。

  伍谷生身上仅有两块银元,逃往何处?他早就知道正街后面,京广铁路在此穿过,有些惊慌的伍谷生沿着京广线走。15岁的他仅读过两年书,识不得多少字,只认得招牌。听人说,他是沿京广铁路往北走。虽是夏季,由于那年雨水特别多,到了夜里挺凉快;他着两件薄衣,确实有点寒意。这似乎还不要紧,问题是夜里到何处安宿?饥肠辘辘,怎么办?他想,只要能活下去就行,我朱亭人有什么苦吃不得!肚子饿了,他也顾不得面子,到走进住在铁路两旁的人家,挨家挨户乞讨,一碗饭、一瓢汤,都是填饱肚子的美食;尽管那年头家家缺粮。可多讨几家也够吃了。夜里,只要人家允许借用屋檐底下的阶基当床铺,弄点象席子一样的东西垫着,就能躺下度过一夜。就这样,风餐露宿,伍谷生熬过了炎热的夏天、凉风习习的秋天。

  眼看冬季快到了,伍谷生不知怎的乞讨到了长沙街头。一天看到“火宫殿”招牌,他好似觉得有救了。这不是卖吃货的地方吗?几天的日子里,衣衫褴褛的伍谷生,哆哆嗦嗦蹲在火宫殿门前石狮子旁边。好心的店老板劝他快离开那儿:“我们也要躲日本鬼子了!”伍谷生好说歹说,在火宫殿干了五天活。不久,火宫殿果真被日寇火烧了大部分。这样,他又过起了乞讨生活。然而,头上时刻有飞机嗡嗡作响。看到流离失所难民,像自己一样,四处奔走。伍谷生做梦也没想到,一步步靠近了一所大都市——上海。这可不像长沙,高楼林立的都市,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更难落脚!“天不生无路之人”。经过几日奔波,伍谷生终于找到了一家工厂愿意接收他,他住进了工人宿舍,还当起了搬运工——每天与伙伴们一道搬送工厂机械产品。血气方刚的他,干活特别卖力,加之1.85米的高个头,大伙都喜爱他。晚上,伍谷生参加夜校学习。对这些他十分满意。但怎么也难打听到老家朱亭父母、弟弟的任何信息。想到这些,他总是处在愁苦之中。

  1949年,全国解放了。伍谷生在厂里入了党。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1951年他被选为副厂长。当得知抗美援朝的战斗打响后,这位年轻的副厂长,积极报名入伍,参加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斗。1953年,一级战斗英雄伍谷生回国不久,又参加了湖南湘西剿匪的后期工作。在此期间,他抽空回了一次朱亭镇。让伍谷生难以接受的是,他的父母、弟弟先后染上症疾,于1952年都已离开人世。那天,他站家门前的汪家井旁,足足哭了两个钟头……

  后来由组织安排,伍谷生重回到上海那家工厂,并担任领导职务。这一干就是几十年,直至退休。

  前不久,86岁高龄的他,在儿女的搀扶下,从上海千里迢迢回到了湖南,回到朱亭千年古镇,看望了至今仍健在的老邻居,他特意来到了长流不息的汪家井旁,热泪盈盈地捧上了一捧水。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肖又铮

编辑:贺晓青

阅读下一篇

返回渌口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