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日报:养老模式的铜锣村探索

来源:株洲日报 编辑:贺晓青 2016-01-11 10:35:52
掌上渌口
—分享—

  株洲日报/株洲新闻网(记者 万宁 李逸峰 通讯员 王婷) 92岁的宋淑英坐在前坪,与村里10余位老人一起,晒太阳,聊天,打字牌,很是热闹。这是去年12月18日的上午,记者在株洲县淦田镇铜锣村福泰互助救助中心看到的场景。宋娭毑是从陕西嫁过来的,丈夫40岁去世,养女远嫁。她对目前的养老生活十分满意。

  养老,可分为居家养老和集中养老两种模式。而集中养老又分为两种:收费的养老院,公益的敬老院。时下,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这两种养老模式并不能覆盖所有老人。

  没有进入敬老院的老人怎么办?福泰互助救助中心给出了答案:老人力所能及支付费用,社会力量帮助解决剩余费用,通过互帮互助,以此提高老人养老质量。

  资金互助

  (小)各出一点,养老资金有保障

  铜锣村76岁的汤贵祥和73岁的老伴易金莲住在福泰互助救助中心一楼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房子面积约50平方米,柜子、床铺都是新的,卫生间里还安装了热水器。

  老两口有一个女儿,早已远嫁。以前两人住在已是危房的土砖房里,以种田维持生计。由于年事已高,种田越来越吃力。去年4月,两人申请进入福泰互助救助中心。中心每人每月生活费用是600元,为支付这笔费用,他们把两亩田的租金、直补款和五保补助全部交给中心抵生活费。“食堂伙食还不错,平时大家一起交流做伴,生活不再孤单。”易金莲老人开心地说,“今年可以过一个热闹年了。”

  颜竹英老人已满90岁,两个女儿在外地工作,无人照顾,去年4月入住中心后,每月缴纳600元生活费。“我很喜欢这里,伙伴多,自己不用做饭洗衣,省心。”颜竹英开玩笑说,“只要中心不赶我走,我就一直住在这里了。”

  2014年12月,经部门帮扶、村级自筹、社会捐助,淦田镇筹资80万元,将闲置的村小学改建成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的养老中心。“目前,中心有13位老人,最大的92岁。经过我们引导,他们自愿上交自己的经营性收入,如田土出租收入、粮食直补、原宅基地处置收入等,多退少补。每月600元,超出部分退回给他们做零用钱;如果不足,则由政府补助。”铜锣村支部书记周立壮介绍,除了这些,还有农村低保、养老保险、90岁以上老人补贴等,都可用于老人生活费开支。该中心运行以来,淦田镇政府还从民政资金中拿出一些钱,每月补助中心约2000元,社会各界捐助了2万多元,加上老人们力所能及地上交部分养老费,中心基本上实现收支平衡。

  生活互助

  (小)都尽点力,养老质量有提高

  在福泰互助救助中心院子围墙外100米处,大片菜地绿意盈盈,包菜、萝卜、红菜苔等时令蔬菜长势正好。菜地边,有口鱼塘,面积达20余亩。“蔬菜基本可以自给,猪肉和鱼也不用在外购买。”中心负责人介绍,这里可接纳19户农村特困老年家庭入住,设施完备,有娱乐室、乒乓球室、阅览室,还有猪舍、菜园、鱼池,老人可娱乐,亦可参加一点劳动。

  中午12点,老人们走进食堂,围坐在一起,开始用中餐。小炒肉、煎蛋、鱼煮豆腐、包菜,四菜一汤。“每天都是这个标准,变换花样,碰上过节,则另外加菜。”周立壮说,如果有老人自己想加菜,食堂可免费加工。

  村委会设在中心二楼,在楼梯过道墙上设有铜锣村党员承诺阳光栏,全村52名党员的岗位承诺中,就包含一项中心志愿者,为老人做一些服务工作。淦田镇党委书记陈军介绍,该镇对党员实行网格化管理,号召党员干部多做实事,鼓励参与公益活动。

  株洲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铜锣村摸索出的这种互助养老模式,可行性强,解决了养老资金来源,提高了养老质量。目前,该县已有5个乡镇建立类似养老服务中心,计划在每个乡镇建立一个示范点。

来源:株洲日报

编辑:贺晓青

阅读下一篇

返回渌口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