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日报》:株洲县:构建"N+"攻坚体系,实现精准扶贫"全覆盖"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邹怡敏 陈秋平 编辑:贺晓青 2016-10-26 10:52:04
掌上渌口
—分享—

  “政府免费让我们培训,还给我们每人100元的补助,考试合格还发证书,我们肯定要好好学。”10月20日至23日,株洲县龙船镇分别在堂市片区和王十万片区开设了电焊技能培训班和家电维修培训班,120名贫困户接受了"理论+实操"培训,多了一门脱贫致富手艺,增强了“造血”能力。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在脱贫攻坚大课题中,株洲县在深入走访摸准底细基础上,紧紧围绕“七个一批”发展战略,灵活运用“N+”办法,通过“产业+扶贫”、“兜底保障与医疗救助+扶贫”、“金融+扶贫”、“易地安置+扶贫”、“教育+扶贫”等方式,精准结合贫困户、贫困村脱贫需求,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形成多元化、全覆盖、有实效的精准扶贫格局。今年,该县计划脱贫1276户3856人,12个省级贫困村要全面摘帽。

  产业+扶贫,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产业是脱贫奔小康的重要途径,该县按照“一村一品”原则,把产业培育当做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该县利用湘春蕨菜加工产业园、名扬牧业等发展较好的农业产业基地、产业园的带动效应,注重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发展苗木种植、特色种养殖、油茶产业、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目前,株洲多农生态公司建立了覆盖4个镇、面积达2100亩的薯尖菜种植基地,单户农民纯收入每年可达1万元;全县已有23户养殖户与唐人神集团合作,公司提供生猪种苗、饲料、疫苗、技术等,并负责回收长大后的生猪,养殖户只负责饲养,领取劳动报酬;龙门镇李家村引入康态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建起坛子菜加工车间,76人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今年该村还获评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实现贫困村的“逆袭”。

  目前,该县12个省级贫困村发展了农业专业合作社14个,村集体年收入预计达74万元。该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实施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发展绿色产业。目前,12个贫困村全部完成光伏扶贫前期准备工作,其中新燕村和南塘村并网发电。

  易地安置+扶贫,让贫困群众住有所居

  10月25日,株洲县淦田镇南塘村贫困户李松英的新房基本完工。望着崭新的房子,李松英欣慰地笑了,一家人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窝”。从无房户到有房户,李松英家居住条件的改善得益于该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

  经过摸底核查,该县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共有163户442人,均为分散安置对象。结合实际,该县研究制定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2016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成立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实现平台化运作。今年,该县搬迁任务为23户68人,已全面开工建设,其中19户主体工程全面完成,4户在建,预计本月竣工使用。2017年计划搬迁140户374人,目前已提前开工46户139人。

  此外,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危房改造对象491户,今年开工90户,已竣工12户。

  兜底+扶贫,不让极度贫困群众掉队

  在淦田镇特困人员互助中心,34岁的贫困户脑瘫患者刘建华没有了后顾之忧。自上半年搬进该中心后,护理人员的细心照料,他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和刘建华一样,在株洲县,共有79名“三无”人员幸运地住进了一个共同的家--——特困人员互助中心,他们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无生活自理能力、无经济收入、无法定扶养人员,无法通过产业发展和就业转移扶贫实现脱贫。

  针对这类特殊人群,该县大胆尝试,利用各镇现有敬老院、停止办公的机关院落、闲置村部等,改造成特困人员互助中心,对不可逆转家庭人员实行政策兜底保障。

  此外,该县还在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方面持续发力。今年春季该县共发放助学金200.4万元,补助贫困生2939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895名,补助 71.48万元,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农户评级3184户,参评率100%,有效授信率80.3%,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431.15万元。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邹怡敏 陈秋平

编辑:贺晓青

阅读下一篇

返回渌口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