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贵在精准。然而,如何做到精准?从政府的角度而言,需要科学制定扶贫政策,并积极培育主导产业。而企业作为市场机制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建立互惠互利机制,可产生强有力的减贫效应。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政府的引导与鼓励下,株洲县越来越多的企业站了出来,利用自身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与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相结合,采取直接帮扶、保底销售、安置就业、科学培训等方式,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摘“贫帽”,成为该县“精准扶贫”路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小)实施“保底”收购,贫困户农产品不愁“嫁”
6月22日,在株洲县龙船镇长源村,贫困户闫春生正在给地里的黄辣椒浇水,“还有1个月辣椒就成熟了,现在村里的公司实行统一保底价收购,我再也不用担心辣椒往哪销了。”他说。
闫春生今年60有余,两个儿子去世后,他和老伴拉扯着3个孙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被列为株洲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该村村支部书记文勇自己出资成立“龙抬头农业科技公司”,统一保底价收购村里贫困户种植的黄辣椒,该县商务和粮食局拿出专项资金,按每公斤0.5元补助公司,帮助贫困户与公司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农村贫困家庭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该村19户贫困户中有17户种植了黄辣椒,与公司签订了产销协议,将实现稳定增收。
在朱亭镇,株洲县银丹农产品有限公司是产业扶贫的“头号主力”,该公司日加工鲜蛋量达20吨,产品销往省内外。
最近,该公司与该县政花村、长冲村的贫困户签订养殖保底回收合同,每户免费发放蛋鸭500羽,以点对点模式指导贫困户放养,公司零利润提供饲料、兽药、疫苗和技术支持。
公司董事长肖运忠介绍,公司计划在株洲县本地发展500至800户农户加盟养殖。目前,该公司正在筹建一条占地3000平方米的鸭肉制品加工生产线,回收淘汰蛋鸭,解决养殖户后顾之忧,还可为贫困户提供50个就业岗位。
(主)提供合适岗位,贫困户就业不离家
淦田镇淦田村的易光荣今年48岁,其父卧病在床,两个女儿还在读书,他无法离家外出打工,家庭条件较为困难。
2015年,株洲康源种养殖业合作社负责人杜建明了解情况后,邀请他到村里的泥鳅养殖基地工作,并传授他养泥鳅的技术。有养殖功底且能吃苦的易光荣上手很快,目前已成为社里可独当一面的养殖能手,月收入超过4000元。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提供一定岗位给有劳动能力和脱贫意愿的困难群众,对社会对企业都有利,何乐而不为?”杜建明介绍,目前,合作社已带动当地100多户农户致富,解决了17名贫困对象就业问题。
在株洲县,像“康源”一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还有许多。
该县几家本土企业抱团联手组建了株洲宏畅生态农业公司,开发了土地托管这一特色服务,既解决土地荒废的问题,又让贫困户直接增收,公司还创办工厂,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吸纳龙潭镇西冲村和邻村数百个农民就业。位于朱亭镇塘改村的塘改种养殖合作社,常年提供就业岗位55个,辐射带动周边200余农户从事蔬菜加工生产,被评为“2016年度湖南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优质初创企业”。位于龙船镇赤石村的湘赤食品加工贸易有限公司,吸纳贫困对象30多人就业,贫困对象每人每月工资超过2000元……
如今,该县企业“就业脱贫加速器”的效应越来越明显。
(小)开展培训辅导,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
“只要是真心想学养猪,我这里免费提供食宿,技术绝不保留;想来公司上班的,贫困户可以优先安排。”6月13日,在株洲县“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实训课上,株洲明扬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守官向参训人员派发了“大礼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年,该县结合打造“一镇一品”工程,在8个乡镇分别选定了一个合作社或农业公司作为“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实训基地。今后,当地想通过养殖来创业的群众尤其是贫困对象可就近接受培训,掌握“一技之长”。(2017年6月23日县市版,头条,挂“株洲好故事”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邹怡敏 通讯员 王婷 熊军 张盘龙)
编辑:贺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