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一百种人就有一百种回答,而株洲市二中青龙湾小学的回答是:没有围墙,没有边界,课程与生活连接,学校与社区连接,以一种开放的形态融入社会,让孩子站在正中央,让成长自然发生。
走进青龙湾小学,教学楼上写着生动的名字:“苹果楼、香蕉楼、椰子楼”;楼道里的警示语都是由孩子们自己设计,自己抄写,走廊里贴满了孩子们的画作,没有模式化的装潢,每一处都体现着个性和用心。校长曾玉珺和我们谈起创办学校的初衷,想打造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让孩子站在正中央,让成长自然发生。
“我们去年6月发起了‘建校金点子’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和市民一同参与学校建设,聘请清华大学创意课程专家开设“设计思维”网络课程,近2000名热心人士参与活动,提供了近300多条参考建议。”校长曾玉珺告诉记者,青龙湾小学是一所共建型的学校,她希望集众人所想,让校园更具人性化,为孩子建设一个成长的乐园。
就这样,金点子一个个在学校落地,教室里,没有了老师的讲台,却多了孩子的专属演讲台。课前让孩子们轮流上台自由演讲;每天中午老师和孩子们有15分钟专属绘本时间,不会提问不会布置任务,单纯的陪孩子的读绘本,讲故事,
“我们不着急,轮流上台演讲,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四次,六年就是二十四次,一天一个绘本,一学期就是90本。”曾玉珺相信这个力量的巨大的。
学校打破传统的教学界限,走出教室,把课堂搬进大自然之中。孩子们走进农庄、山地公园、老乐中心,课堂延伸到了青龙湾小镇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一起种菜、采摘、摆摊、画画、办画展,观察树叶在不同季节的颜色变化,数一数花瓣有几片,亲眼看着一株辣椒的生长、闻一闻瓜果的清香......,通过劳动和玩耍,一边探索着世界,一边收获着知识与自信。
“破墙”不仅是跨出空间意义上的校门,还体现在课程改革上,实现学科上的突破。一次思想品德课上,曾玉珺和老师带着孩子们去观察还没有成熟的橘子,摘下一颗,给他们尝尝,把孩子们酸得一个个龇牙咧嘴,这时老师告诉孩子:“这是还没有成熟的果子,我们是不可以随意采摘哦,一定要等它完全熟透了,我们再一起来吃掉它。”老师们惊讶的发现,一直到果子完全成熟,真的没有一个孩子来采摘,他们一直等啊等,等完橘子成熟的那一天,全校100多名老师孩子一起把五颗橘子树上金黄金黄的橘子采摘下来,每两个孩子分一个,吃之前还数一数橘子一共多少瓣,孩子们惊喜地发现100来个橘子的瓣数都在8—11之间,最大的也才13瓣。
“这是我们一个跨界的统整课程,秋天的味道,让孩子们对习以为常的食物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寓教于乐。”曾玉珺说。
小学教育作为儿童启蒙和义务教育,什么最重要?曾玉珺觉得得先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让中国梦在孩子心中扎根。可怎么教才能让孩子们既喜欢又接受呢?他们继续打破课堂的界限,让孩子们穿上汉服,感受古典之美;开展24节气食育课堂,惊蛰吃梨,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等;编排24节气舞,简单又好玩;邀请抗战老兵来给孩子讲述抗战经历,教孩子们站军姿;用光盘行动缅怀袁隆平爷爷;带孩子们到杨得志故居、渌江书院、左权故居等红色经典旅游地打卡,孩子们在有趣又有料的活动中,在心中烙下中国印记,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心底。
“我想这样有意识的去灌输,可能他们一次不懂,但我长期这样做下去,我相信孩子们的成长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曾玉珺表示。
即使再内向,再调皮的孩子,在这里也会被关注、被看见、被尊重,被鼓励。一年级的杨明睿是出名的捣蛋鬼,好动,容易情绪失控,爱打人,曾玉珺曾用糖果、玩具当做奖励,引导他讲规矩,可都没用。这时她没有急着去批评教育孩子,而是去发现孩子喜欢什么。一次偶然的交谈中,杨明睿表示自己不要玩具不要糖果,就想给曾玉珺收拾餐盘,这才是他最想要的奖励。就这样,在青龙湾的食堂,总能看见这一大一小,边吃饭边聊天,大的吃完饭,小的就负责收拾餐盘,搞好卫生。
还有一个叫潘之航的孩子,成绩不是很好,可曾玉珺发现他是全校唯一一个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每天都会帮助厨房阿姨收餐盘抹桌子的孩子,而且吃饭很自觉,也很讲规矩,就给他评了一个“小食神”的荣誉。
“在我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虽然他们有的成绩上差一点,但他们是劳动能手,会关爱他人,谁说他不是好孩子呢?”曾玉珺说。
最美朗读者、数学智慧果、校园吉尼斯……学校把点滴碎片时间充分利用,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开设剪纸、足球、泥塑等十多个社团,满足孩子个性化发展需求,培育出一批阅读之星、足球小子、学习标兵、劳动模范、校园歌手、芭蕾公主……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都能在这里获得绽放。
采访中,曾玉珺有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教育应该是不露任何痕迹的,发生在一种自然的状态里面,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就像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来源:掌上渌口
作者:田婧杨 胡蓉
编辑:殷志敏
本文为渌口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zzlknews.cn/content/2021/09/24/10195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