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末端,常年季节性缺水的古岳峰镇一到旱季就只能靠镇村干部送水喝,喝水难已经成了当地村民的一块“心病”。2023年2月,在古岳峰镇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经镇人大代表票决,将分散式集中供水站建设列为民生实事项目,在全镇11个村找水源、打深井,建成25个集中式供水站,上万村民喝上放心水,实现了“喝水自由”。8月3日起,渌口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古岳峰供水记》。
古岳峰镇白壁村有一口古井,无论气候多么干旱,历经百年,从未干涸。近些年来,随着村民自家打井水荒缓解,这口古井逐渐被人遗忘,直到去年大旱,古井重回人们视线,并且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在白壁村李家老屋组新建的集中供水站,黑、黄瓷砖贴面的实砌墙体朴素大气,“吃水不忘挖井人”七个大字格外醒目。供水站的水源便是距此百余米处的一口古井,如今古井周边全部用水泥进行了硬化,和狗尾草、四季花连成一片,景色宜人,朝井下望去,井水深邃,清澈清凉。
“从我记事起,这个井一直都有水,去年干旱,多的时候有5000多人全部都是在这里拖水吃。”已过古稀之年的村民马雪光根据父辈的描述,推测这口井已有上百年历史,他也从小亲眼见证着这口古井成为李家老屋组60余户村民的主要饮水来源。特别是碰上极端大旱年份,就算村里90%以上的水井都干涸了,这口仅4米深的水井依然汩汩流淌,成为全村人的“救命稻草”。
改革开放这几十年,逐渐富裕起来的村民纷纷在家中打了水井,这口古井便渐渐被人淡忘,被淤泥杂草覆盖。
2022年,古岳峰全镇夏秋冬接连干旱,作为全镇人口最多,也是干旱最严重的村,白璧村有近1100人没水喝,镇村出动7台送水车供各村轮流使用,每天早7点至晚上12点持续上门送水,但“远水”难解近渴,镇上便引导村里根据实际情况勘测、挖掘新水井进行自救,这口古井于是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干旱时节,镇村出动送水车上门送水
“古岳峰历史上两次极端干旱,这口井都是村里唯一没有干涸的井,旱情最严重的时候日出水量有80多吨,完全可以满足村民的用水需求。”白壁村党总支书记唐海斌介绍,为保住这处应急水源,去年7月,白壁村组织人员对荒废多年的水井进行清淤和修缮,在老井的基础上扩宽3米,往下挖到了17米深,还增设了围栏,在周围种上了四季花,并在古井一百余米处的村道旁建立了一座简易供水点,采用自动化抽水设备,将源源不断的井水抽往供水点,确保村民取水安全的同时,也能保持水源清澈干净。
今年,古岳峰镇在全镇启动分散式集中供水站建设,又将供水站的“简陋墙”变为“文化墙”,对道路进行了硬化,并设有木凳,供取水者小憩休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村民们感怀这口百年不涸的古井,给供水站取名——“思源泉”,如今,屹立挺拔的供水站守护着“思源泉”,润泽着附近18个组近600余村民。
来源:掌上渌口
作者:田婧杨
编辑:曾俊敏
本文为渌口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zzlknews.cn/content/646742/83/12920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