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渌口区早谋划、早安排、早行动,引导农民积极开展春耕备耕,通过运用智能设备和科技手段浸好种、催优芽,驱动农业生产由“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夯实基础。
3月11日,在龙船镇腊树村的株洲县合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在机器上放置育秧盘,并添加育秧基质土、种子。在机器的“嗒嗒”声中,相继完成了装土、配水、撒种等工序的育秧盘,就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了。随后,播种完成的育秧盘被一叠一叠运送到恒温恒湿的密室,进行催芽。
“今年气温比往年高一点,所以提早了十来天。”株洲县合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友根告诉记者,以往,需要手工浸泡种子、控制温度和湿度,工作量大且效果难以保证。而现在,只需设置好程序,机器就会自动完成所有工作,不需要人工每天监测,大大减轻了人力的负担。
记者注意到,这次育秧的稻种与以往不同,都穿上了一层鲜艳的红“外衣”。“我们采用了种子专用包衣剂,用机器按比例包,包衣以后再晾干,所以就变成了红色。”李友根介绍。
一层薄薄的包衣,仿佛给一粒粒小小的种子披上了红色的战甲,包衣后的稻种可有效地防治恶苗病的发生,提高秧苗素质,增强抗逆性,有利于水稻稳产高产。
来源:掌上渌口
作者:张仪 郭璋
编辑:殷志敏
本文为渌口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zzlknews.cn/content/646947/56/1477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