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80年代,通过病区调查和人群患病调查,确定株洲市为普遍缺碘地区,碘缺乏是由于地理环境缺碘,导致人体不能从水和一般性食物中持续获取足够的碘造成的。地理环境缺碘是不可逆转的,我市要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就必须持续通过人群食用碘盐补碘才能做到。因此,对于患有甲状腺疾病的人群,由于甲状腺功能受损,根据医嘱不适合补碘,其余人群均建议吃加碘盐。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参与身体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采取普遍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对消除碘缺乏危害作用显著,监测数据显示:我国B超甲肿率从1997年的9.6%下降至2023年的1.6%,自2010年以来,我国处于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状态。
缺碘对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有影响。胎儿期和婴幼儿期:会影响大脑正常发育,造成地方性克汀病、听力障碍、智力损伤等,因此妊娠期妇女和哺乳妇女需要及时补充足量的碘。儿童和青少年期:会对生长发育包括智力发育和体格发育造成损害,应保证充足的碘摄入。成年人: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容易疲劳、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因此成年人也要保证充足的碘摄入。
我国大部分地区外环境缺碘且很难改变,如果停止补碘,人体内储存的碘最多能维持3个月,以普遍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保护大多数人免受碘缺乏危害,是提高人口素质、利国利民的重要公共卫生举措。根据居民碘摄入来源和食盐摄入量的变化,我国先后3次调整食用盐碘含量,目前我国居民食用盐碘含量包括20mg/kg、25mg/kg和30mg/kg。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人群实际碘营养水平选择食用盐碘含量。
在充分考虑碘缺乏地区居民,每日膳食碘摄入量、食用盐碘含量和食盐摄入量的情况下,普遍食盐加碘在碘缺乏地区不会引起人群碘摄入过量。自2000年以来,我国碘缺乏病相关监测结果显示:人群碘营养总体处于适宜范围。甲状腺疾病的成因复杂与环境、遗传、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没有证据表明食用碘盐与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的发生相关。
我国存在少部分水源性高碘地区,在这类地区主要采取改水降碘、供应未加碘食盐的防控措施,以保障人群碘营养处于适宜状态。
补碘的最佳方法:食用碘盐是预防碘缺乏病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方式,又符合微量、长期及生活化的要求,花小钱解决防治疾病大问题,以实现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当然,平时生活需要控制盐的摄入量,每天不应超过5克。除食用碘盐外,日常生活中还可通过适量吃海带、海蜇、紫菜、海苔、菠菜和芹菜等富碘食物来补充碘。而且针对不同人群,补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巧用“加减法”。
来源:掌上渌口
作者:株洲疾控
编辑:颜佳程
本文为渌口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zzlknews.cn/content/646941/91/15111709.html